- 温州网
-
“胆大包天”:一个时代的符号(图)
- 时间:2008年10月14日 06:48 稿源:温州网-温州日报http://www.66wz.com/ 字体:大 中 小
- ▲“胆大包天”的首创者王均瑶。 资料照片
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中,有一个词是独独用来形容温州人的。
这个词,就是“胆大包天”。
抬头仰望浩瀚星空,回顾当年均瑶包机的壮举,这段历史,仿若耸立时代云端的奇妙符号,延续着温州人书写创业创新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回乡大巴里蹦出异想
从苍南乡间走来的王均瑶,当时的一个奇妙的构想,改变了中国民航史。
1991年春节前夕,25岁的王均瑶与同在长沙经商的几个老乡一起,包了辆大巴往温州赶。
一路长途跋涉,风雨兼程,累坏了的王均瑶无意中说了句:“汽车真慢”。
同行的老乡打趣道:“飞机快,你去包飞机啊。”
16岁就辍学出来闯荡的王均瑶并没有把这当成玩笑话。他琢磨,能包车、包船,为什么不能包飞机?长沙有那么多温州人在做生意,温州人最讲实际,飞机节省时间,肯定有人坐。
春节过后不久,王均瑶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当时湖南民航局运输处处长周纪恒回忆往事,被这个年轻人的大胆举动吓了一跳。
“当时虽然只有安-24飞机,只能坐48个人。但飞一班往返也要两三万,他哪有这个资本呀?那时坐飞机,可是需要团级证明的。”他说。
但包机的工作最终还是靠着均瑶的勇气和诚意做下来了。后来,周纪恒还带了局里两位同志来到温州苍南,走访了县政府办公室。让他记忆深刻的是,“这个地方比其他地方要开放些,县里居然开了一个担保,我把那个担保单放在抽屉里好几年呢。”
在敲到一百多个图章后,王均瑶承包的温州——长沙的航线终于开通。
1991年7月28日,一架“安24”型民航客机从长沙起飞,平稳降落于温州永强机场。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先河的王均瑶,就此展开了他的飞天梦想。
“胆大包天”出现在春晚
在谈及湖南至长沙航线首航的情形,和哥哥王均瑶一起参与包机事宜的均瑶集团现任董事长王均金回忆说:“本来三兄弟都准备坐那趟飞机回老家,没想到机票销售情况很好,客人来了48位,达到了这架苏制飞机的最大载荷。他和弟弟王均豪只好让出自己的座位给客人。”
“怀着既怅然又兴奋的心情,看着首次包机飞去, 这是个不算遗憾的遗憾吧。”王均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92年,王均瑶请人画了个商标——龙头,正式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短短数年,均瑶包机公司从包租40座的小型客机到包租200座的波音客机,业务从北京直到香港,航线50多个城市,每周400多个航班。
最先报道天龙包机公司成立的温州日报老通讯员、现年71岁的薛茂烈回忆道:“当时听说他要开包机公司,我觉得这个事很新鲜,很有新闻价值,就马上通知了温州日报记者,一起采写了《手中无飞机却能搞“空中调度”——苍南农民创办天龙包机业务公司》报道,并于1992年4月6日在温州日报一版刊发。”
在民营经济还不太被认可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出身草根的人能够介入国家完全垄断的民航业,不能不说是一项壮举。
一时间,“胆大包天”引起了媒体的争相报道,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
当时的美国《纽约时报》这样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能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就在天龙公司成立次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主持人给全世界的华人出了个谜语,谜面叫“胆大包天”,谜底为“王均瑶”。
包出一片新天地
的确,王均瑶走过的路与“突破”两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胆大包天的出格举动,犹如突破了禁区,成为那个时代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生动诠释。
王均瑶曾说,世上只有想干不想干的事,没有想干干不成的事。凭借着多年在外闯市场的超前意识和敢冲敢闯的精神,王均瑶终于让“异想天开”成为现实。
2003年3月,首次参加十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王均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这也是他生前接受家乡媒体的最后一次采访,在他的下榻宾馆房间,王均瑶感慨地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完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的字眼,着实让我心头一热。当初我们冒着风险发展个私经济时,有谁会想到,短短十多年后的今天,国家会鼓励我们去发展。我想,当以往的这些‘禁区’成了今后发展的空间时,我们只有抓住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奋发有为,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尽管王均瑶因病于2004年英年早逝,但王氏兄弟在航空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大手笔运作仍在继续。2006年,全资组建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并成功控股中国首家获得飞行资格的民营航空企业——奥凯航空和参股另一民用航空公司——鹰联航空。
王均金告诉记者,吉祥航空马上就要有自己的第10架飞机,加上控股公司的飞机,他手上的飞机已经超过20架。“希望到某个时候,我们能说,‘英国有维珍(英国著名航空公司,记者注),中国有吉祥’。”王均金充满自信,饱含着继续飞下去的决心,这也是对英年早逝的哥哥的最好告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王均金还向大会提交了《支持民航更好发展的五个建议》的提案。
一位学者这样认为,王均瑶掘到第一桶金的时代,正是我国民营经济告别争议时代的一个缩影。王均瑶胆大包天的故事也启发着、鼓励着更多温州人去实践自己的“异想天开”:
1995年,乐清市南塘镇农民黄永斌投入500万元独资建造海塘。
1997年,文成女个体户王荣森投资数百万元包下延安地区30口油井的开采权。
1998年,永嘉青年季展敏等人联手以518万元竞拍价拿到楠溪江流域12年的经营权。
2001年,乐清种粮大户陈定友、张少林等24人共同出资,包下黑龙江6.3万亩粮田。
2006年,温籍侨胞王伟胜收购中东首家商务电视台——亚洲商务卫星电视台,成为首个进入中东地区电视传媒业的华人。
2007年,在外温商胡宾斥资2800万美元买下迪拜世界地图岛中“上海岛”……
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与胆识,一步步把资源“无中生有”、为我所用,赢得世人赞誉。
记者手记>>>
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重温“胆大包天”的故事,我们依然能从中触摸到温州人敢创新、善创业的激情脉动。如果说,王均瑶以自己惊人的胆识和魄力创造了“胆大包天”的传奇,那么随后,温州人“包地”、“包海”、“包江”、“包矿”等一系列生动实践,诠释了温州人善于“异想天开”、勇于“无中生有”的勇气与能力。
王均瑶因胆大而成功了。这是他本人敢想、能做的结果,也是由他所处的时代特性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当“智胜”取代“勇闯”,“禁区”变为“空间”时,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光靠胆大显然是不够的。换个视角去读读王均瑶“胆大包天”的传奇故事,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发,摸索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无论怎样,温州人“胆大包天”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告诉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只要大志有恒,只要敢想敢拼,梦想或许就能成真。
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 - 点击查看温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编辑: 应忠彭
-
相关报道
“王均瑶”再现 中发电气董事长37岁英年早逝 2006-01-24 | |
上海市浙江商会为王均瑶举办公祭 2004-11-12 | |
王均瑶逝后4大悬念 均瑶集团能否成"百年老店" 2004-11-12 | |
上海浙江商会 今天在龙华殡仪馆为王均瑶办公祭 2004-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