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95件来自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的作品
对温州深怀不了情
黄宾虹与温州的不少知名学者和书画家如方介堪、马孟容、马公愚、吴鹭山等人均有交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温州山水、特别是对雁荡山的痴情,堪称情有独钟。1954年,即他辞世前一年的夏天,还在其所钟情的雁荡灵峰度过。
推荐阅读
黄宾虹最早涉足温州是在1889年。这一年他24岁,游览了江心屿,并作纪游诗画。其后又分别于1916年、1931年、1954年3次来到雁荡山。1931年5月,66岁的黄宾虹从上海坐船经舟山、坎门,入乐清,游雁荡,一路赋诗。著有《游雁荡日记》;大幅画作有《雁荡山巨幛》、《大龙湫图》、《三折瀑图》、《响岩三景》、《铁城壮观之图》及《雁荡记游册》等。此行住在灵峰观音洞内,由乐清人蒋叔南陪同。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因晚年的黄宾虹喜画夜山,观音洞的和尚每晚都会发现黄宾虹携带着纸、砚、墨端坐林间,却独不见笔。黄宾虹先看景,然后突然用指蘸墨迹于纸上,全神贯注地“涂鸦”,直到脸面出汗、染上黑墨方止。小和尚端出清水请其净面,他也视若不见听而不闻,直至月下西山方离去。后又在蒋叔南居所仰天窝作画,为蒋叔南作《雁宕山轴》。蒋叔南写诗纪行:“十里二灵细细游,一山一石且穷搜。先生擅胡淋漓笔,多少烟峦带雨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察到黄宾虹晚年修行的“顿悟”过程,也为其“浑厚华滋”的艺术境界找到了通达的途径,而雨雾、晨曦、暮色中的雁荡山,恰恰给了黄宾虹少有的灵感与冲动。为了体验雁荡山“清游日日雨纤纤”、“漠漠云烟雨不收”的意境,他甚至不惜冒雨涉险翻过谢公岭,去东外谷看老僧岩,结果淋得像“落汤鸡”一样。他却说:“看到了雁荡的奇峰怪石,做个落汤鸡有何不可?”对雁荡的痴迷跃然纸上。此次游历收获最大,后经温州回沪,共画图稿百幅,被收录于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纪游画册》中的雁荡画就有40幅之多。这些作品实中求虚,如潘天寿先生所言:“于实中运虚,虚中运实,平中运奇,奇中运平。”
这些充满诗情的雁荡画,有的将在本次展览中与温州观众首次见面。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关键词: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