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首页添加到收藏夹设置为自动访问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温州新闻 > 要闻 正文

温州新闻 本地·特色·分享
  • “姊妹”比肩跨江过 南北可望变通途[图]

  • 时间:2007年11月26日 14:24 稿源:温州网-温州晚报http://www.66wz.com/    字体:
  •  
     
     

      建于1989年的飞云江大桥一直以来是104国道瑞安段的一大“咽喉要塞”。近年来,随着过往车辆的激增,原设计日通车量为1.5万辆,如今日竟高达5.4万辆,超负荷的运转造成大桥两端入口处拥堵情况严重,运行近20年的飞云江大桥已不堪重负,成为104国道上远近闻名的一大交通“瓶颈”。

      如何破解这个“瓶颈”,已提上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经专家评审,拟紧贴飞云江大桥东侧再建一座大桥实现拼宽,这将是我市境内江河上第一座“姊妹桥”。

      交通要塞变“瓶颈”

      上星期五下午5时许,记者在飞云江大桥上体验一次车辆通行的艰难程度。

      此时大桥北岸的引桥入口处,等待过桥的车辆排成好几条长龙,蜿蜒地延伸到引桥桥下几百米处,各种车辆左右相挨相挤着驶驶停停,推进非常缓慢。驾驶员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从瑞安市区的新商城门口开到这里不过100多米,已耗去近20多分钟还没能上桥,“最糟糕的一次阻了近2个小时”。

      正在飞云江大桥指挥交通的瑞安市交警大队安阳中队一交警告诉记者,大桥阻塞最严重集中在上下班时段,原因是上午大量住在北岸的市民,要赶往南岸上班、办事,下午下班或办完事后要赶回北岸,加上途经段104国道瑞安段的外地车辆较多,便形成了严重阻塞。每天上午7时左右,大桥北岸过桥的车辆开始增多,交通高峰直至10时才得到缓解;下午2时许,大桥南岸驶往北岸的车辆开始增多,4时至6时达到高峰。

      据当地交警部门介绍,大桥上只有双车道,而衔接大桥引桥入口两边有多个机动车道,从两边汇集来的车辆到了大桥入口时,由多车道变为少车道,形成“瓶颈”现象。一些新手操作不熟练,以及部分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争先恐后地插队,交通事故屡有发生,也是造成拥挤、阻塞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跨越飞云江瑞安市区段公路桥梁有三座,铁路桥一座,分别为飞云江大桥,甬台温高速公路飞云江二桥和飞云江三桥(在建),虽然飞云江二桥的建成使需经过飞云江的部分车辆得到分流,但由于甬台温高速公路实行收费管理,一些车辆为了节省过路费而不愿上去,而在建的飞云江三桥两岸的道路交通也并不顺畅,不能彻底解决飞云江大桥拥堵状态。

      对此,当地有关部门一直没少花心思寻求对策:相继拆除瑞安市区商城大道、瑞湖路、瑞光大道等马路绿化隔离带,以此增加机动车通行能力,并在大桥北岸引桥处设置流动红绿灯,以此分流车辆。然而,一到高峰期,车辆还是排起了长龙,堵车还影响了周边道路的正常通行。如高架桥方向的红灯亮时,车辆排到104国道周湖路段,而到新商城方向的红灯亮时,车队排到了瑞光大道上。目前,交警部门只能在引桥处指挥分流车辆,以缓解阻塞情况。

      “阻”出段段心酸事

      飞云江大桥的阻塞,也“阻”出一段段令人心酸无奈的往事。

      在外经商多年的瑞安马屿陈先生对此有着切肤之痛:2002年5月初,在西安经营眼镜生意多年的他,接到家人来电告知,母亲突发脑溢血病危住院。接到电话后,马先生于次日上午飞抵温州,搭车直上高速公路赶往瑞安市人民医院,途中闻知母亲已是医治无望,刚被家人送回老家。于是,马先生立即包了一辆出租车赶往马屿老家,不料过飞云江大桥时发生路阻,被困在引桥处长达40来分钟,进退不得,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事后赶到母亲身边时,家人告知老人家在20分钟前已离开人世。赶了千里路,却被阻在千米多长的大桥上,使母亲不能见他最后一面,成

      了马先生的终生遗憾。

      从事装潢公司设计的瑞安汀田余先生同样遭受心酸的往事:“我曾有个女朋友,我们本来很相爱,自从去了平阳的一家装潢公司上班后,两人之间渐渐产生矛盾,出现裂痕。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飞云江经常阻塞,使得我约会常常迟到。”忍无可忍的女友向他下达了最后“通牒”:“必须准时赴约,否则就分手。”接下来的一次约会,余先生特别谨慎,特意请假提前半个小时出发。不料那次桥上两车发生刮擦,司机互不相让。这样耽搁了好长时间,当抵达约会地点时,女友已没了耐心,提前离开了。任凭他在电话里如何解释,女友就是不理睬。飞云江大桥,成了他的伤心地。

      大桥交通堵塞,不仅影响了每个行车人,还一定程度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形象。

      桥身已是“亚健康”

      飞云江大桥通车近20年间,除了近年来一直超负荷运行致使桥体难以承受之外,过江船只与桥墩碰撞事故也时有发生,大桥局部结构破损较严重。今年5月,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试验中心对大桥安全性进行检测时发现,全桥破损情况较多,部分桥梁结构已出现了混凝土胀裂、钢筋外露锈蚀等现象,大桥支柱已基本达到使用年限,大部分支柱处于不良工作状态,严重影响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全桥需处理的部位约2500平方米。大桥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公路部门分析,大桥运行出现病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车流量过大。大桥常年超负荷运行,造成桥梁结构疲劳性破坏,大桥桥面时有裂缝产生,这是长期超负荷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二是负荷过重。今因车辆过多,且行速缓慢甚至在桥上停滞,致使桥梁本身长期超荷载运行,对桥梁结构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裂缝、剥落、空洞等。同时,近年来,大吨位车辆和超载车辆增多,对桥梁结构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一直以来,有关部门曾多次考虑对大桥实施大修,但只因该桥是104国道瑞安段的“咽喉”之一,车流量极大,一旦维修工程上马,势必对交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整座大桥交通瘫痪。大桥大修计划一度搁浅。

      老桥旁边“伴”新桥

      大桥南岸接线为双向四车道,北岸接线为双向六车道,而老桥为双向两车道,与接线很不匹配,这是产生大桥两端“瓶颈”的根本症结所在。拼宽飞云江大桥增加通行车道,不仅能彻底解决这个症结,而且在车辆分流到新桥上后,必要时可全面封闭老桥进行维修。

      今年初,酝酿已久的“飞云江大桥拼宽”工程列入瑞安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前些天,省、市有关专家在104国道瑞安飞云江大桥大修及拼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上,最终确定在飞云江大桥东面相临处建起一座全长约1848米的“姊妹桥”。新桥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建成后,飞云江大桥可达到6车道,有望实现“减负”。

      对于该桥的选址,该工程可行性方案认为,从解决拥堵的根本“症状”来看,在车辆拥堵的地方造桥,尽量与老桥位置最近,缓解交通压力的效果自然最佳;从技术上考虑,为了便于两岸道路与桥梁的连接,新建拼宽桥梁应尽量靠近老桥;从减少工程拆迁角度上来说,大桥两岸新建桥梁的位置也应尽量选择在拆迁用地较少的一侧。目前,飞云江北岸西侧为城市标志性的景点——瑞安外滩,且新建大厦密集,而北岸的东侧很大范围内是一些层数不高的老房子,老桥东侧自然成为首选,又不与周边城镇、港口总体发展规划相冲突。

      更为有利的是,由于飞云江北岸为瑞安市中心,以104国道为中心的城市路网格局较为完善,新建拼宽桥后,北岸可与城市道路路网衔接,南岸可与新、老56省道衔接,可改善目前的交通拥堵情况。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优化两岸接线工程方案,考虑车道与北岸104国道高架桥连接,路线走向应避让南北两岸大型建筑物;南岸应接入104国道,并尽量避免拆迁房屋等各种“衔接”因素。不然,新桥一旦不能与两岸道路有效“融合”,反而会进一步加剧通行堵塞。(李中 卢春雨)

  • 点击查看温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编辑: 林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