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
-
鳌江想为奥组委送“中华龙”
- 时间:2007年10月01日 14:17 稿源:温州网-温州晚报http://www.66wz.com/ 字体:大 中 小
平阳县的“古鳌中华大龙”全身披彩在白云掩映中盘踞蜿蜒,龙口大张,内含一颗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国庆期间,平阳县鳌江镇将举行民间“迎龙”活动,以独特的民俗方式庆国庆、迎奥运。
“中华龙”迎奥运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中华上下五千年,龙已渗透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每当渔民收获季节和喜庆活动,鳌江人都会举行“迎龙”民俗活动来庆贺,中间还伴有济公跳升平、踩高跷、扮抬阁、放焰火等活动。据鳌江古鳌路的黄呈升老人回忆,大龙确切在哪个时代划无从考证了,每次划大龙,鳌江街道到处是人山人海,影响范围跨越平阳、福鼎及浙闽边界,吸引了温州、福建、宁波等周边县市众多的群众过来观看,场面很是壮观。
如今,随着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瓯南大桥的通车,经过百年洗礼的商埠,更是显示出一派勃勃生机。2008年奥运会临近了,在这喜庆的日子里,鳌江镇人民又用自己独特的民俗方式来庆祝国庆。
活动主办方表示,迎龙活动结束后,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将“古鳌中华大龙”送往北京奥组委。
特大毛竹做龙骨
“古鳌中华大龙”制作非常讲究,用特大毛竹篾条、木头、绸布、五彩纸、灯光和泡沫塑料等材料编扎成,龙头、龙身、龙尾等各部分,都配以精美的民间绘画图案,融竹编、纸扎、剪纸、书画、戏曲等艺术为一体,造型独特而华丽。
全龙共分九节,取“龙生九子”之意,龙头至龙尾总长73米,龙头直径5米,全龙由12位民间艺人共同制作完成。制作师傅龚光权说,单单毛竹用料就达2500公斤,这些毛竹都是本地取来的上等材料。为了突现“古鳌中华大龙”的夜视效果,制作艺人在大龙的“肚子”和龙身上,布置了580盏白炽灯泡和一些七彩灯。夜里全龙身体透亮,流光溢彩,宛如一条火龙出海,栩栩如生。
制作完成的“古鳌中华大龙”全身披挂银鳞金甲,金光闪闪,大龙口含大龙珠,龙鼻喷烟吐水,气势磅礴,体现了祖国“龙腾盛世”。“古鳌中华大龙”开划时得由200多个壮汉齐抬着,体现的是一种团结、协作、奋进的精神。
大龙绝活望传承
“古鳌中华大龙”以其雄伟高大、龙身长、参与制作人员多和独特的游龙方式,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全龙部件众多,工序十分复杂,包括扎龙筋,龙头、龙尾、龙身、龙爪、眼睛,糊裱、画龙等多道工序,技术含量极高,堪称民间绝活。民间艺人林修义说:“扎这样的一条龙,十五六个人连夜加班加点也得忙上10多天,就是想为奥运献一份礼,表一份心。”
由于扎龙技法都是一代一代靠口传手教的帮带形式传下来,因此得此技法的艺人不多。时至今日,老的一批艺人都已作古,会者甚少,使“古鳌中华大龙”正面临着难以传承的尴尬。来自该县萧江镇今年45岁的民间艺人杨学省,是“古鳌中华大龙”制作的第3代传人。他的手艺是经过长期刻苦学习获取的,有时为了制作一个满意作品,他就靠着眼力和记忆力,在前人的作品基础上,反复琢磨修改每个细节部位。杨学省说,15岁就开始跟爷爷学做大龙纸扎这门手艺,因为是纯手工的制作,注定了产量受到限制,这些传统民间手艺离商机距离很远。如果找不到继承人来学,怕是这门手艺从他手里就消失了。
为了“迎龙”传统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活动发起人黄士琴和柳志谈说,龙的文化是他们经常为之激动、奋发和自豪,“古鳌中华大龙”是鳌江镇15万人民的历史传统文化活动。他们正积极联系有关文化部门,准备申报“古鳌中华大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吉尼斯纪录,让这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留传给更多的后人。尤增国 汤舒畅
- 点击查看温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编辑: 林振将
相关报道
流动采血车不放假 黄金周你会去献血吗? 2007-10-01 | |
特奥会挪威代表团今天离温 赴沪参加特奥会开幕式 2007-10-01 | |
通缉“加拿大一枝黄花” 热线电话12316[图] 2007-10-01 | |
江心屿售票处前排长队 预计今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2007-10-01 | |
只有欢庆不见拥堵 30万市民今日畅快出游[图] 2007-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