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的营业大厅内人头攒动。随着B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到中国银行办理B股银证转账的市民便络绎不绝。 陈翔摄
温州网讯 “4049点!”昨日,上证指数收盘于新中国有股市以来的最高点,再次越过四千点。
办公室,电梯里,饭桌上,人们到处谈论着股票。在人民西路的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记者看到除了排长队开户的人,还有很多投资者一天都泡在交易室里,中午饭都是叫外卖解决。
在23个月的时间里,股指从2005年6月的998点跳升到现今的4000余点,股市里的人们一天比一天疯狂。
这波牛市是如何到来的?
牛市的到来恍如一桩谜案。谁也不知道背后的推手是谁。
“没有其他的巨额资金进场,熊市的趋势是不可能扭转的。”申万证券温州营业部分析师高中远说。2006年,在楼市继续遭遇调控的背景下,股市复苏,并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
市发改委上市工作处的一位人士说,2005年前,在资本界人士眼中,温州人似乎是证券市场天然的“绝缘体”。不管全国多少人在疯狂炒股,温州股民数一直在五六万户间徘徊。去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证券市场进入健康发展时期,全市证券交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温州股民数每个月都在以四位数的速度激增,申万证券温州营业部的交易量也从过去的末位跃居到如今本系统的全国第一。
这波牛市是如何到来的呢?温州股市是如何趋热的?申银万国证券温州营业部总经理瞿炳建说,一是股权分置后,股市更加规范,增强了股民的信心;二是雄厚的温州民间资金投资渠道被收窄,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三是股市经历四五年的“熊市”之后,股价不断缩水,温州人认为现在进入股市正是时候。
牛市里真的遍地是黄金?
在新股民的眼里,牛气冲天的股市几乎遍地都是黄金。
“为了融资,家当都压上去了。”原在期货公司当过投资顾问的林先生透露说,“前期把自己价值近500万元的房产进行了财产抵押,贷来了300万元现金,全部投进去了。”而贷款炒股正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与叶先生贷款炒股不同,小付炒股用的是父母的钱。“就在上个月,我在股市里投了70万元,满仓。”电话那头的小付语气平静,这70万元中有他父母大半生的全部积蓄。“我想赚到50%收益率就收手,每个月省下的房贷,给他们二老多买点东西。”但是提到可能面对的亏损,小付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半晌,终于开口:“我没敢想这个结局。”
股民风险意识的缺位,是股市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补上的一课。“亏钱?现在的行情谁会亏钱?”这是很多新股民的回答,因为账面上的“赚钱效应”使得他们漠视了股市存在的风险。
比股市有无泡沫之争更危险的是,越来越多的股民成为丧失理性的“赌民”。一些资深的证券业内人向记者袒露了担忧。
投资是否还有更多渠道?
一时间,温州热钱大量涌入股市。今年一季度,全市股票交易额达1115.2亿元,三个月就完成了去年全年90%的交易额,证券资金开户数比年初新增了29943户。也许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确实实感觉到股民的存在,近乎疯狂。
伴随着大量新股民和资金的涌入,股市的风险也在一天天的累积。尽管中国股市有人民币升值、市场投资意愿强烈、资金充裕等利好支撑,但在股改锁定期过后,不少大股东都面临着高价套现的诱惑,以目前两市3万亿的流通市值计算,能否支撑牛市多久仍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如何让股市不成为“疯牛”呢?温州银监分局人士指出,从长远角度看,炒股有一定的风险,再牛的市场,也没有人可以保证不会出现亏损。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对民间资金进行疏导,提供多种投资渠道,值得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记者尤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