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孔夫子说:“祭如在。”拜祭先人,感觉先人的精神犹在,同时,安抚生者的灵魂。清明节,正是人们借对祖辈艰苦劳作一生的缅怀,来启迪教育下一代。
祭祖的方式不尽相同,而代代相传的清明祭祖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日益革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选择点香火、烧纸钱、燃鞭炮等迷信的方式祭祖,代之以鲜花、彩旗、踏青、网上祭祖等文明时尚的祭祖方式。前昨两天,正值清明上坟祭祖的高峰期,本报记者兵分两路对市民祭祖方式进行了“扫描”。
临时花铺也旺销
温瞿公路两旁,临时花铺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为一大亮丽的风景,点缀着文明与和谐。
其中一间规模较大花铺的陈阿姨说:“清明节前后,鲜花生意很好,我就在路旁搭了这个花铺,现在上坟流行鲜花祭祖,既美观又安全,不怕引发山火。”
记者看到不时有些车辆停靠在陈阿姨的花铺前,下车买一束鲜花。下车买鲜花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他一家人都崇尚简约的祭祖方式,只要有诚心,一束鲜花,一瓣心香,就足够了。
记者在市区凤凰山陵园的山脚下,就看到一位少女抓住了这一时尚祭祖的商机,与陵园零距离地搭了个临时花铺,为上山祭祖的人提供鲜花。
回归自然成时尚
携家带小来到市区基安山陵园祭祖的王先生,没有携带任何物品。王先生说,这个陵园本身就像一个花园,绿树成荫,春花烂漫,一年四季均有鲜花盛开,无须人为的祭品。他认为回归自然是最好的祭祖方式。如果带些祭品来,留下的是一片狼藉,既破坏草地又影响祭祖的心绪。他带家人来祭祖,在缅怀先人的同时,踏青春游,鼓励家人奋发有为,更好地做人做事。
“我们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八个,平时天各一方,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把我们集合在一起,向先人‘汇报’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成就,座谈追思父母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的一生,鼓励兄弟姐妹们更加团结,更加有为,我想这是对先人最好的祭拜。”坐在该陵园亭台休息的林女士告诉记者,他们祭祖从不带祭品。
记者在该陵园观察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发现燃放鞭炮的墓主,但仍有个别墓主在点香烧纸钱祭祖。
该陵园负责人称,近几年,市民素质在提高,祭祖更为文明了,以往,好多市民喜欢点香火、烧纸扎(钱)、燃鞭炮等迷信活动来祭祖,弄得陵园乌烟瘴气。为此,陵园特规定“三不准”:不准在陵园燃放烟花炮竹;不准将迷信祭品带进墓区;不准在墓区搞任何形式的迷信活动。随着文明祭祖宣传的深入,市民越来越多地选择鲜花祭祖,或网上祭祖,或踏青祭祖等文明和谐的方式,长期在外经商的墓主,还可以“电话祭祖”,管理人员代为转达墓主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开辟祭祀焚烧区
昨天一大早,笔者在温州市最大的永嘉瓯北桃源陵园附近看到,往年的祭祀品摊位几乎全变成了鲜花摊,只有少数几家还在销售冥币、冥车、冥房等祭祀品,也极少有人光顾。一位摊主无奈地告诉记者,往年冥币香烛格外受欢迎,而昨天整个上午他才售出了五把香,其他祭祀品也极少有人问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销售鲜花的老板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其中一位告诉记者,昨天一大早生意就不错,不到一个小时他就卖出了菊花、白玫瑰、百合花等近百束,且还不停地有人前来购买。看着摊子上所剩无几的鲜花,这位摊主很后悔没有多进一些。
今年桃源陵园倡导文明祭扫,禁止在墓位前烧纸焚香,并专门开辟一个祭祀焚烧区,摆放了六个大型的焚烧炉供前来祭祀的人用,不再见到“烟火四起”。
新型葬法受青睐
记者在桃源陵园一个墓区看到,一个花岗岩砌的的卧碑,卧碑周围都是鲜花青草,显得绿意盎然,俨然似一个小憩休闲场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今年该墓区新推出来的“草坪葬”。
目前,桃源陵园墓区现有五十多个“草坪葬”格子,家人可将装有逝者骨灰的“小金坛”放在草坪底下,盖板上刻上逝者的名字。“草坪葬”所用土地仅是普通墓地的一半,既经济又实惠,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据悉,桃源陵园还在修建一个“骨灰堂”,建成后,可存放三百个骨灰盒。
据桃源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天不断有市民打电话来询问“草坪葬”、“堂葬”的价格、安葬形式等。一位前来扫墓的六旬老人称赞这种方式非常好,能节约土地造福子孙,他回去后一定要向亲戚、朋友好好宣传。
记者 金桢 丁智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