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温州人”的称谓是温州人的一项创造。在两会上,这个温暖的名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出现,被代表委员频频提及,新温州人的衣食住行都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昨天下午在分组审议政府报告时,瓯海代表团的鲁广维代表说,大量温州中小企业急需实用人才,外来人才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在房价飙升的现实条件下,建议政府出资在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工业区建造“人才家园”,供他们租住。朱学新代表则呼吁,我市有18.9万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形势严峻,建议政府把民工子弟学校建设纳入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并设立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专项基金。
在市政协印发的94篇会议发言材料中,委员们就“新温州人”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住房问题、集居区公共资源配置问题、素质教育、精神生活等诸多发面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是大会发言中针对某一人群数量最多的发言。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委员们为新温州人考虑可谓周全。
“新温州人”已浑然融入温州,他们关切第二故乡的发展,丝毫不逊色于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应邀旁听人大会议的潘绵寿来自江西婺源,来温十年,在目前的企业服务了8年。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他并不专注自己的“新温州人”身份,他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如何创新、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他已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温州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次人大会议的特邀列席人员、新疆巴州市温州商会会长黄贤冲的一番话更是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此行收获不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认真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他要把这先进的理念带输送新疆巴州去,在当地有1.2万名温州人,如果当地政府能像温州这样关心外来人员的疾苦,当地经济才有可能像温州这样腾飞。
曾几何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我们曾有一些误读。今天,“新温州人”的称号已代表了这个城市的良心和胸襟。温州要发展,如何让新老温州人和谐相处,如何让新老温州人都安居乐业成为要务。新加坡、纽约、多伦多这些闻名遐迩的大都市,他们的繁华有很多受惠于新移民的创造。温州已经敞开胸怀,谁能说,我们距离他们还会遥远呢? 记者 包璇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