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农村的消费监督联络点是一支不可小看的民间维权力量,他们平时虽然默默无闻,但凭着一身正气和满腔热血,不计报酬,风里来雨里去,时刻保持着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是各种地下食品加工窝点的“克星”,牢固坚守着农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去年,我们接待消费者投诉182件,调处171件,共开展457次巡查活动,协助有关部门端掉了73个地下窝点。”提起维权,瓯海区梧田街道办事处维权中心主任马明月颇为自豪。
梧田街道有一大批远离市区的“三角地带”,平时很少有村民来往,有些外来人员经常在此搭棚非法加工食品。该维权中心在16个村居全部建立了消费维权监督点,由夜间防盗巡逻队员兼任义务监督员,每天夜晚深入村头巷尾查看食品加工情况。
去年9月的一个晚上,巡逻人员在一个偏僻的河边发现了一个临时棚,一对外来人员夫妻正在制作油条,这些油条比常见的要大得多,根据平时学到的食品安全知识,他们断定这是“问题油条”。拿回去一检测,这些油条中果然掺入了一种化学膨化剂。
“现在,他们都会做一些基本的食品检测。”马明月告诉记者,这些村居义务监督员平时通过学习培训,一旦发现有可能掺入甲醛、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的“问题食品”,马上就可以用自带的简易实验器具进行检测。
目前,市消委已在全市各地农村建立了消费维权监督点,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努力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筑起农村的第一道维权防线。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些遍布乡村的义务消费监督员虽然精神可嘉,但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保证,再加上维权能力的限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往往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构筑农村第一道维权防线依然任重道远。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仅靠政府和消委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这些社会维权力量共同关注、营造社会舆论、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消费和谐的市场环境。”蔡伟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