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老百姓流行的一句话,当中透出一种无奈和尴尬——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牵动千家万户,你是否遭遇过看病难?看病难到底难在哪里?破解看病难的“妙方”又在哪里?
新近出台的中国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列举的10个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首次成为第一社会难题。
“看病难”问题牵动千家万户,你是否遭遇过看病难?看病难到底难在哪里?破解看病难的“妙方”在哪?本报记者昨天多路出击,向市民发放100份问卷进行调查,并采访了相关部门和医院,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
小感冒也去挤大医院
“名医情结”使看病难上加难
昨天下午5时许,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各诊室门口还有很多市民候诊。市民王小姐感叹,为了找个好医生,上午9时就挂了号,等了8个小时才轮到她。尽管如此,王小姐仍然只认大医院:“大医院医生医术好,收费也合理。让人放心。”
记者从附一医、附二医了解到,去年这两大医院门急诊量分别是171万人次、172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4%、10.25%,创历史新高。两大医院日均门急诊量高达4500人次以上,其中附一医日门急诊量最多的一天达8700人次,创全省日门急诊量之最。
附一医院长张启瑜形容,该院这届领导班子是“敲敲打打5年”:行政办公楼为了给医疗让房,前后搬迁了5次。不仅是三级甲等医院看病难,就连到一些三级乙等医院看病也难。由于床位严重不足,许多科室常年加床,高峰时,连走廊、电梯间都加满了床位。
温州人的“名医情结”使看病难上加难。市中医院一位名医说,他一天要看患者100人次。“其实像感冒之类的小病小痛,完全可以去诊所看。要解决看病难问题,市民看病的观念也应该转变。”这名医生说。
民营医院大多“吃不饱”
遭遇诚信危机是主要原因
一边是公立大医院“吃不了”,一边是民营医院、社区诊所“吃不饱”。
我市现有民营医院42家,总量居全省第一;社区卫生中心1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5家,社区站点可谓“星罗棋布”。
昨天下午3时30分左右,记者在位于市区过境公路温州同德医院门诊大厅看到,像宾馆一样漂亮整洁的医务大楼里,除了为数不多的医生、护士外,只有几个病人,与公立医院形成强烈反差。该院院长尚长安的脸上写满无奈:“照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完全有能力承担一些病人的治疗工作。为了拉近与市民的距离,我们不仅聘请了诚信医院监督员,还搞过进社区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不过收效甚微。”
不少社区服务中心也不容乐观。“医院连连亏损,处境举步维艰。”市区五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院长陈志刚说。
市民看病为何舍近取远,舍易取难?尚长安认为,民营医院不能列入医疗定点机构,是病人不愿跨入民营医院的一大阻碍。此外,一些民营医院医务人员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加上个别民营医院存在乱收费、开大方等问题,导致了民营医院在市民心目中缺乏信誉度。
陈志刚也认为,老百姓对社区医院缺乏应有的信任。一方面老百姓对社区医院概念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就是以往发展过程中,医患纠纷等问题的后遗症,使一些社区医院名誉受损。
鹿城区松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淑芬说,个别民营医院、社区医院医疗价格虚高、过度治疗,医疗水平名不符实等问题,让老百姓对其失去信任。
小毛病开出了大处方
病人就诊要花“冤枉钱”
有关专家称,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说到看病难,其实看病贵、药价贵也是主要原因。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如何治疗、吃哪些药,病人都是听医生的,即使医生开了价格高的药,医生也有合理的解释,病人就诊还是要多花“冤枉钱”。
专家还指出:医疗技术的进步,使看病费用增加。因为医疗技术的高投入使看病成本上升,而在医疗成本上升的同时,我们的医疗保障供给却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过去我们实行的公费医疗,供给是不计成本的。而现在实行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固然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但同时也制约了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使看病成为一大负担。
“看病难”到底难在哪里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关键之一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一。各县(市)应加强行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形成层级分流、就地解决的医疗服务机制。政府着重办好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及代表区域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和具有专科特色的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能覆盖全市区域的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办医,鼓励民资兴办各类医疗机构;整合农村卫生资源,加快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合理分流病人,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目标。要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用药范围和服务项目,并划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张启瑜认为,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而据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及经济发达县(市、区)要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5%以上,经济欠发达县要逐步达到5%的比例。
张启瑜建议,医院应自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卫生部门应加强监管,督促医院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承包出租科室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加强药品价格监管,严禁虚高定价。
陈忠 俊朗 雪菲 叶淦 金熠 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