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
- 5年制成4000件仿古农具模型,多件宝贝获专利并成功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组图:一对城市夫妇的别样农活
- 时间:2006年04月17日 12:56 稿源:温州网-温州晚报http://www.66wz.com/ 字体:大 中 小
张玉燕摆弄她的宝贝们。市区一对中年夫妇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制作仿古的农具模型。扇谷用的手摇风车,灌溉用的人力、风力和牛力水车,耕田用的犁,播种用的车耧……这些对城里年轻人来说恍若隔世的农业生产工具,夫妻俩在5年里就制作了4000余件小模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后人,我们的祖先一直是这样刀耕火种的。
推荐阅读
“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牛拉水车、最小的脚踏水车、最小的手摇风车,已分别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其中多项已成功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前不久,面对慕名而来的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组委会工作人员,夫妇俩自豪地说。
一件精致的外国农具小玩意,催生了一对温州夫妇的“农具苦旅”
这对夫妇的丈夫叫胡理渊,今年58岁;妻子叫张玉燕,今年53岁。他们都是市区人,按理不谙农事,为何会迷恋农具?这还得从夫妻俩的经历说起。
胡理渊在市区出生,10多岁时随父亲下放到农村,开始接触农村生活,长大后又到黑龙江支边。几十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农业生产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城后,他虽然从事中医,但仍忘不了那些古朴又实用的农具。
张玉燕原是温州化工总厂钾肥分析室的化验员,2000年有一天在市区逛街时,偶然被一家商店货柜里一个外国人拉着古代木板车的小玩具深深地吸引了。当晚入睡时,她总是想着这么一个问题:外国人造这个小玩具不纯粹是为了好玩,一定是在记录和演绎他们的农耕文化。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农具更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她想到年少时候,在乡下看到的耕犁、风车,如今已离现代化农业远去,记录并保留它们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农村里所有的古老农具都制作成模型保存起来,这对现在的青年人和后辈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她突发奇想,准备从事抢救和保护古农具工作……次日,当张玉燕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时,得到了丈夫的赞同。
几天后,他俩把经营多年的中草药店铺转租出去,用家里的积蓄购置了一台照相机,穿上旅游鞋,背上行囊,到温州、丽水、台州等浙南一带的农村,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寻找古农具之路。
万里山间小路,换来300多张珍贵照片,擅长绘画的女儿一笔一画画下古农具
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段长长的距离。古农具一般都在较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寻找起来并非一件易事。
一段时间里,夫妇俩每天起早摸黑,前往我市各地的农村,挨家挨户地寻找。两人到处寻找古农具的事,引起被拜访农民的关注。一些好心人告诉他俩:永中某村有一只百年脚踏水车、仙岩某个山村有一架风车、泰顺某村有一个耕犁……他俩不会放过任何一条线索,哪怕到头来毫无价值也不后悔。
一次,他俩找到一个脚踏水车,想拍照时却被索要7000元,因囊中羞涩,只得作罢。擅长绘画的女儿对古农具也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帮上一手,许多破旧不堪的农具,都是女儿一笔一画地画下来,然而再仿照着制造小模型的。在乡间,看到一些破烂得不成样子的农具,夫妇俩将其中的一段扛回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慢慢地研究,逐渐予以复原。
几年下来,两人走过的山间小路至少有几千公里,不但遍访了本地各县(市、区)的农村,甚至连周边的青田、台州、缙云等地都留下了足迹。几多艰辛终于有了丰硕的收获,两人积累了300多张古农具照片。
破例从北京借来《天工开物》,耗资30多万元,制作完成了4000多件农具模型
照片有了,但制作模型又是一大难题。按照1∶10甚至更小的比例制作小农具,没有图纸,更没有参考资料,如何能制作出来?
胡理渊、张玉燕一次次地上市区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查阅相关资料。夫妻俩的执着感动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北京图书馆藏有《天工开物》等书。于是胡理渊又跑到北京。
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图书馆也为他的这种精神而感动,破例将弥足珍贵的《天工开物》外借给一个温州人。
2004年,他们开始制作农具模型。因为手头没有钱,夫妻俩便咬咬牙,卖掉了赖以生计的两间中草药店。制作模型用的原材料毛竹用量大得惊人,最精细的取材,100公斤的毛竹可加工利用的还不到1公斤。两年间,共耗去毛竹20多吨。
胡理渊、张玉燕随后前往永嘉、乐清、瑞安、龙湾等地遍访工匠,凡稍有名气的木匠师傅,他俩都登门拜访。找工匠花了近半年时间,当夫妇俩请来第6名木匠师傅时,才做出第一台10厘米见方的模型脚踏水车。
随后,他们与工匠一起,日夜不停地仿制出手摇风车、脚踏水车、播种机、耕犁等7种共计4000多件形色各异的小农具,总共耗资30多万元。其间,夫妇俩把仿古小农具的样品托我市的工艺商捎到广州春交会上,让参会的不少商家领略农耕文化。
模型后续开发有喜有忧,夫妇矢志认为这些宝贝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好载体
自从制成第一套小农具模型开始,胡理渊、张玉燕就遇到了尴尬事。
他俩曾经和国内不少博物馆联系过,想赠送他们全套的农具小模型,但均被婉言谢绝了;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联系,经办人认为对青少年教育很有意义,只是推广到学校要靠自力更生。
找过国内多家外贸公司和礼品市场,但这些商家需要大批量的供货,而凭他们现有的条件根本做不到。
某影视城的总经理对夫妇俩不惜花巨资挽救古农具的精神而深为感动,专程跑到温州商谈合作开发古农具事宜。但这位老总回去后,不知何故,至今没有回音。
前年底,他俩再也没钱垫底开发了,只好退掉了租来的加工作坊,变卖了冲床等工具,将制作完成的仿古农具模型集中保存起来。
去年3月,夫妻俩在市区将军桥租房重新开张中草药店,又干起中医老行当。
本月6日,温州第二届特色农业博览会组委会工作人员得知胡理渊夫妇的事迹后,登门观看各式各样的古农具模型,对这些小风车、小水车、小播种机、小织布机等农具赞不绝口。
夫妇俩谈起古农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说,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农具更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对农耕文化的记录,是一种文化载体,就是在今天,它仍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农业文明、农耕知识的有效载体。
胡理渊夫妇表示,目前只是暂时停止这项工作,弘扬和保护祖先遗留的农耕文化毕竟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他们会继续做下去…… (通讯员 黄松光)
- 点击查看温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编辑: 周少艾
相关报道
"迷你"蛋惊现泰顺 主人欲申报吉尼斯纪录[图] 2006-04-04 | |
穿越死亡之海行程4300公里 苍南信鸽欲申请吉尼斯 2006-02-22 | |
千人齐奏《叮叮当》 该活动将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2006-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