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美镇观美村制笔加工点的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 夏子昂 摄
“熟练工”回乡打工
早春二月,一辆豪华轿车缓缓驶进苍南县观美镇双溪村,温州跨日鞋业有限公司老板何德贤刚一下车,就意外地遇到了一位熟人:“这不是小董吗?”“你们认识?”随行的镇干部一脸惊讶。何德贤也没想到,在这山沟沟里碰到自己昔日的老员工。小董就是董加迪,双溪村人,以前在“跨日”里做了多年的鞋帮熟练工。
这一天,何德贤是应邀专程到村里实地考察商议合办皮鞋加工点的事,他说:“碰到小董,我心里也踏实多了。”现在小董是双溪村皮鞋加工点的一把“好手”。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我们村在温州鞋厂打工的大概有300多人,而且不少都有着一技之长。”今年34岁的村主任董加属说。
董加属本人就曾经在温州鞋厂打过十年工。结婚后,由于妻子在镇上开理发店,两地分居多有不便,董加属最终还是告别了在温州鞋厂的打工生涯,于四年前回村开了一家杂货店。
和董加属相类似,好多当地村民遇到了这样的选择。
“在鞋厂打工好是好,就是有时候很受气,住的地方又差。老板生意忙的时候叫你拼命干,闲的时候不理不睬。虽然一年也能赚到两万来块钱,但吃吃用用再加上经常回家的路费,年底拿到家的也就万把块钱。”董加属笑笑,“像我们这种打工的,在温州又不可能买得起房子。在温州赚到两万块钱,其实还不如在家少赚一些来得划算,再说家里有房子有老婆,有了小孩也好照顾。”
记者发现,这段时间正值鞋厂的生产淡季,村里很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正陆续返乡休息。一位村民说:“如果在家门口能搞皮鞋加工,哪怕工资低一点,谁不愿意干啊?”果然,双溪村要创办皮鞋加工点的消息传开后,两天之内报名的人数就达到100来名,而且都是曾经在鞋厂当过熟练工的村民。
目前,村里已经集资购置了15台机器。“目前已经有几家鞋厂提供鞋料让我们小量生产,质量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我们不想小打小闹。”双溪村主任董加属的“野心”是找一家实力雄厚的鞋厂,然后在下半年扩大规模进行长期合作。连日来,董加属正和受市委组织部指派在观美镇探索“反哺路径”的叶宋孝四处寻找“大户人家”。
家庭主妇成“上班族”
相比之下,岩联村晴雨伞加工点已逐渐过起了“安稳”的日子。一个多月来,从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5点,60多名村妇总是风雨无阻按时“上下班”,每月能按时领到工钱。陶爱女是她们中感受最为深刻的。
今年35岁的她,子女正在上学,家庭负担繁重。原先全家仅靠丈夫种田、偶尔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还欠了不少的债。“现在,每天能赚到20来块钱,我觉得日子也好些了,中午还能回家做饭照顾老公和小孩。她们有些动作快的,一个月还能赚1000多块钱呢!”
陶爱女的丈夫接过话茬:“家里只有0.8亩田,一年到头种粮食还不够吃,打散工不稳定,上个月没有一天活干,去年赚了7000来块钱,孩子读书就用了4000块钱。本来想到外地黑煤矿打工多赚点钱,老婆今年有事做了,现在看来不用去了。”
村支书郑礼迁告诉记者,邻村有些村民家里实在太穷了,近年来就跟随熟人跑到省外的一些“黑煤矿”,冒着生命危险,没日没夜地干,过着非人的日子,虽说一年到头运气好也可赚个2万来块钱,“但干那种活,就是拿命来拼,煤矿倒塌压死人的消息,报纸上不是经常登吗?”
低成本的“角色转换”
一面是担忧,一面又不得不去冒这个险,这是贫困村民的现实困境。劳动力技能的缺乏又使得他们甚至连外出的机会都显得渺茫。“观美镇有71%的农民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许多农民走出家门连语言交流都很困难,更不要说顺利地找到工作了。”叶宋孝说。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之时,减少农民数量,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事实上,包括广大贫困农村即便到了今日,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还是无法完成“职业转变”,温州也不例外,观美镇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送上门来的“来料加工”对于“陶爱女们”来说,不仅能让她们坐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就业,也让全家老少有了更好的照应。她们轻易地从纯粹的家庭主妇完成了一次职业转换,成为公司加工点的一位工人。
对于回乡打工的董加迪他们来说,不仅能省下外出杂七杂八的费用,解决了长期在外所带来的婚姻家庭等诸多实际困难,更重要是在家门口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走上“非地域转移”的脱贫致富之路。
发生在农家庭院的角色转换,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叶宋孝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镇里的4个加工点,以每人每天收入30元、安置劳动力为1000人、加工天数为250天测算,观美农民劳务总收入至少可达到750万元,全镇年人均收入增幅达250元。同时,按照商定的分享比例,以每个加工点每年产生净利润20万元计算,加工点所在村集体可获得4至6万元收入。
(能在家门口实现收入的增长,这是观美镇许多农民的一个愿望;能有效消解诸如劳动力、土地制约等“成长的烦恼”,也是企业老板的心头之盼。可是“无云难下雨,无媒难成亲”,这时候,党委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异常重要。) 记者 叶锡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