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户和市民代表在参观。周文宇/摄
温州网讯 今年我市“五个一”工程中的“一房”,指的是安置房建设工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监督安置房工程建设的进度,3月24日,本报“带你体验民生工程”活动的第二站开始启程,20位拆迁安置户和市民代表参观了由市旧城改建指挥部负责建设的市区解放南路5-6号地块改建工程工地。
携家带口看新房
来参观的拆迁安置户,原来都是居住在解放南路蒋家巷和锦春坊的居民,自2000年5月拆迁后就分住在市区各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和老街坊6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显得分外亲热。
50岁的毛女士和儿子一起驱车来看新房。她的新房是给26岁的儿子当婚房用的,建筑面积有180多平方米,今天特意叫儿子也来看看。
蔡女士是带着孙子和保姆来看新房的。参观的时候,她站在阳台上不停地打电话。原来她外甥的安置房与她的房子在同一幢楼,她正在向在杭州出差的他“在线直播”参观情况:“房子朝向不错,阳台将来晒爽兮晒爽!”电话里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榕树成为美好回忆
在工地的角落,一棵枝叶被修剪得清清爽爽,周边用木头支撑着的老榕树引起了安置户们的注意。
“这棵树原来就贴着我家的墙壁。”蔡女士指着榕树说。安置户章先生感慨“原来这棵树长在河边,我们拆迁搬离前,这棵树已经卧倒,现在看起来长势比当时还好。”
陪同参观的市旧城房开公司总经理张杰介绍,施工建设单位深知这棵榕树在居民心中的位置,在施工的过程中,专门请了园林专家进行养护,并将原来卧倒的树干扶正,还对多余的枝叶做了修剪。
不少楼幢是连通的工地的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安置房楼幢为了便于识别,各幢楼房墙面采用了不同颜色;为了便于将来邻里之间的来往走动,不少楼幢之间是连通的,在这些楼幢的3楼还设计了绿化、休闲设施;中心地带将设置花园喷泉;此外在排污管道和电线线路的布置上都考虑到了将来居民的方便使用。
绿地比率接近28%
“下水道的管网、洗碗池下的管道,这些易堵地方千万要控制好口径大小,把好质量关”。在参观座谈会上,安置户毛女士提出了家庭主妇最关心的问题。
原蒋家桥社区负责人董先生提议安排地方建老年、青少年活动室。
园林专家张中栋高级工程师说,安置房工程近28%的绿地比率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他还建议施工单位最好选择9至10月份进行绿化,这样成活率会高一些。
对于座谈会上安置户和市民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副指挥陈希修、市旧城房开公司总经理张杰都一一进行答复和解释,他们表示要争取在9月份将钥匙交到拆迁户手中。
参观结束后,拆迁安置户和市民代表对工程的进展表示满意,他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本报“带你体验民生工程”下一站的活动。记者周大正 刘娜筱